Monday 9 September 2013

鳳眼果

2013年8月20日
「纖雲弄巧,飛星傳恨,銀漢迢迢暗度。金風玉露一相逢,便勝卻、人間無數……」《鵲橋仙》是宋代秦觀詠七巧節的一闋詞。
牛郎織女,每年只相逢一次,「便勝卻人間無數」、「兩情若在久長時,又豈在朝朝暮暮」,寫得淒美,難怪傳誦千古。
但七巧節叫饞人想到的,不一定是男女之情,而是食。
七巧節最佳食物是什麼?端無疑義,是鳳眼果。就有那麼巧,鳳眼果當造期十分之短,就在七夕前十天左右,過了七夕,便零落了,真是「金風玉露一相逢」,一年只吃那短短的十來天,還在回味,便消失得無影無蹤,叫人懷念。
據說,鳳眼果來自印度,原植於廣東寺院之中,後來在民間遍植了。原名貧婆或頻婆,是梵音,竟然就是「相思」的意思;後來人們覺得「貧」字不好,就改名鳳眼果。
一種很有性格的食材。去外殼後,黃澄澄的,看起來像栗子,但煮熟後,別有一種幽香,像芋頭;而吃起來的口感,介乎栗子和白果之間。
鳳眼果是瘦物,一定要配肉脂,才更好地發揮其香味,所以最普遍的烹法,是用來炆雞或排骨;我最愛的是用以炆雞──配合上吾鄉中山煀雞之法,雞脂帶出鳳眼果的香味,好吃得殺死人;吃過的朋友無一不讚。
鳳眼果一定要煮透,不然有一股悶味;順德烹法,有用來炒的,我頗不以為然,鳳眼果無論加肉或別的什麼,都是各自為政,極難和味,那是很沒想像力的一道菜。
鳳眼果不僅果實能吃,其葉也可入饌──吾鄉的「茶果」就是用貧婆葉包的,有鹹有甜,糯米粉做的皮,吸收了貧婆葉的香味,吃起來味道很鄉土、很家常。
鳳眼果應該還有其他做法,兒子用以蜜餞,效果亦不錯。
明年鳳眼果當造,一定要大量搜購,真空冷藏,留住那味道。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

Labels

Followers

Blog Archiv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