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uesday 10 July 2012

劉健威 此時此刻 牡丹蝦時節

2012年5月23日


這一陣子溫哥華的天氣真是好,陽光普照,甘比街那幾株老櫻樹枝頭剩下幾朵殘敗的櫻花,但許多人家的前園正開着大簇大簇的杜鵑,有大紅的,有粉紅的,花朵非常大,叫人矚目。

早一天晚上在一家叫Cafe Regalade的小館吃了頓法國菜,我叫了洋葱湯和慢煮七小時的紅酒羊肉;菜做得平實地道,但不是我那杯茶──調味太濃鬱了,掩蓋了主材料的味道,對我來說,是喧賓奪主。但這是飲食口味問題;對喜愛這種烹調風格的人來說,這該是家不錯的餐館,常訂滿位。

這天決定和家人在家裏弄一頓海鮮餐,感覺比外食更平實。

原本打算到一家賣海鮮的專門店買海鮮就是了,但不知是不是潛意識使然,還是到唐人街補買一些東西。

是依依不捨,還是憑弔?Chinatown is dying,不是說笑的,這天是星期天,街上冷清清,只有三兩個上了年紀的人在店子間行走,完全見不到年輕人;跟二十年前熱鬧的景象沒法比,跟今天周日的紐約唐人街也沒法比。年輕華人都住Richmond,唐餐館、買中國食物的去處又多,都不到唐人街來。唐人街敗落了,待老華僑都過去,很難想像這裏會變成怎樣。唐人街是溫哥華歷史的重要組成部分,但萬物有興衰,天意難逆。

這不是飲食的好季節──皇帝蟹剛過造,買不到象拔蚌;買了兩隻龍蝦,但肉削而味不鮮;這裏好吃的魚根本不多,黑鱈魚(Black Cod)算是比較好,但畢竟是養殖的(野生的多出口,非時時有),味道稍薄。但最精采是牡丹蝦,此時正當造,質好而量多,每磅活蝦只賣十三元。在海鮮店已忍不住活剝一隻來吃,肉爽味鮮,美味得很。

青背籠大蝦

2012年6月21日

唯靈 飲情食趣


各位看標題幸勿以為是「手民之誤」,事實是區區一直擺烏龍把「青背籠」寫錯為「青背龍」!

飲食行一向把大蝦雅稱為「龍」,故很自然便把青背大蝦寫作「青背龍」。

最近偶然看到老友「漁客」三十年前寫的一篇文章才知這蝦中雋品的正確寫法應該是「青背籠」。

據解釋寶安一帶俗語稱「米」為「籠」,蝦膏(蝦卵)也稱為「米」,故把起膏而背呈青綠色的大蝦喚作「青背籠」也便十分順理成章。

「青背籠」之美在膏,蝦肉較硬,煎炸之時須控制好火候稍為過火風味便大打折扣。

提到「青背籠」不由想起上環合記的「蝦皇粥」,所謂「蝦皇」就是起膏的「青背籠」,把蝦肉剖開切段滾粥,件件如飛舞蝴蝶,嫣紅的蝦膏狀若流霞艷麗無比,至於那香滑鮮美的滋味更非言語所能形容,可憾的是如此高味自七十年代合記歇業之後便成絕響了。

漁客這篇在「七家食德」專欄發表的文章區區一直錯過了,最近拜讀才茅塞頓開以後不會再擺烏龍把「青背籠」誤寫作「青背龍」。

八十年代初七個飲食男女在《成報》合寫「七家食德」專欄有簡而清、陳非、過來人、梁多玲(玳(王寧))、封于陽、漁客和區區輪次每周各寫一篇,歲月如流轉瞬三十年過去了,七家之中四位先後離世,時至今日只餘老封、漁客與區區三人而已。

Labels

Follower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