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aturday 8 December 2012

劉健威 此時此刻 三來

2012年3月30日 鰣魚的廣東寫法有三黎、三來,魚販甚至寫為「山泥」,莫衷一是,大家對名字來源亦不大了然。近日讀畢南開、莊建隆合著《魚在江湖——兩族的魚族們》一書,才知三來是正寫。 原來三來是回流魚,一生至少有三次以上出入河口生殖、索餌和越冬迴游,故在不同時節可捕到三種不同大小的鰣魚:「在四五月份可捕溯河產卵的親魚;六、七月份再捕產卵完畢降河入海的『回頭魚』;十月份以後即可見大批幼魚自江河湖泊經河口入海越冬」。 鰣魚回流很準時,「在長江下游的江蘇江陰有『穀雨見鰣魚』;安徽蕪湖有『立夏、小滿正當鰣』;江西峽江則有『端午吃鰣魚』、『禾盆響,鰣魚去』(意即在早稻收割時,鰣漁泛結束)等說法。」這裏說得很清楚,三來一名其來有自。 書中也觸及三來的「死因研究」,只是不太詳細,也沒斬釘截鐵的道出鰣魚已在長江流域絕種的事實。 書中引用資料,提到「三十年代錢塘江鰣魚的年產量近一百噸,到五十年代還有十至二十公噸,但至七十年代只有幾百幾十公斤了,八十至九十年代幾乎絕迹」。末一句不必「幾乎」了,一位專門研究長江流域的專家向筆者證實,長江流域的鰣魚在一九八四、八五年間絕種了,只是國家到現在還是不敢承認和公布這事實。 鰣魚絕種不出兩個原因,其一是濫捕,其二是產卵水域的破壞;書中也提到,五六十年代間,各地大興水利,「在錢塘江上游先後興建了新安江水庫(全中國最大的水庫)和富春水庫……阻斷了溯河產卵的通道,給魚類的繁殖造成災難性的影響」。這就是「富春江鰣魚」成為絕唱的主因。 長江有三鮮,鰣魚、刀魚和河豚,如今鰣魚已絕種,刀魚也幾近,河豚不值得拚死吃,下一兩代人真不知最好的河鮮為何了。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

Labels

Followers

Blog Archiv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