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unday 10 November 2013

■只有兩天半的慢麵


每天醒來,還活著,又賺到一天生命了!

兩個抱持這種感懷的中年男人,若是在東部小鎮合開一家麵店,會是何等風情呢?

杪秋時,抵臨池上,想要在街上覓得一間午餐之地。短短的中山街,好幾家我都熟稔,甚至一些歇業多年的,都約略知悉。這回在路的盡頭,卻望見一低矮檜木老房,掛了個甚是典雅的名號「甘盛堂」。乍看以為診所或藥鋪,接近時才知是家麵店。

走進去,更為驚喜。素樸的木造空間,不像小鎮如今的格局,卻也非城市的刻意淡雅,好像合該就是這等爽朗乾淨。

只見一爿牆掛著昔時旅舍舊文物,比如旅館認證、旅客居住守則。另一爿,麵食的價目和內容張貼著。價目很簡單,只有四種麵食,兩道小菜。除此,還有這間食堂的介紹,敘述著麵食的製作內容和信念。譬如:

「與池上在地小農合作,精心培育美味無毒的健康蔬菜,加入我們的料理包中,更開發出以池上米精磨的米粉,調合適當比例麵粉,製成低鈉且不含防腐劑及化學添加物的『池上米麵條』……….」

初次看到這張海報,對即將出爐的麵食自是期待。但這幾排字人人會寫,口感是否真如敘述,吃了便見真章。我跟友人都點了牛筯麵,等吃第一口麵條,再吮一瓢湯,都震懾地停下了。

最近旅行,難得吃到如此少油少鹽的麵食,我彷彿回到了家裡用餐。

隔天中午,另一池上友人再請我去,我自是欣然應允。這回點了酢漿麵,無湯食相伴,舌尖更能感受麵條的質地。很多美食吃完,常只有味蕾的快感,接下是半個時日的不舒服。但在家裡吃的,絕少有這等困擾和感概,甘盛堂亦然。

去年底,這間麵店出現大街時,以米食出名的池上人進來光顧。油膩慣的人,還真不習慣。但懂得食材之好,了解養生之道者,都驚喜不已。老板撇開一般小店重鹹重味的湯頭,每道麵後,似乎隱含著一個微妙的信念。

晚上麵店打洋了,我再去拜訪他們。對坐在不擺麵食的空桌,終於有了更清楚的認識。

老板是妻舅,剛巧同時發生大病,一個換腎,另一位換肝。兩人不約而同,鬼門關走過一遭,再回來享受餘生。為了養病,他們來這喜愛的小鎮旅居。後來看上此一木造舊屋,決定開一家麵條工廠。承租他們的老板是好友,剛巧又患有糖尿病。把三人的病況有趣地綁在一起,遂有此諧音之店名,甘盛堂。

他們考量身體的狀況,原本只想把在地好米研發為米麵條,冷凍後宅配到外地。但在當地人的期待下,才不經心地嚐試開店。甘盛堂營業時間很獨特,只有周末假日,兩天半。每星期四,他們在池上製作麵條,星期五開門營業,星期日中午便結束打洋。坐車返高雄,回到各自的醫院看診。

一個人對食材的認知,只要聆聽他如何買菜便清楚。他們分析,池上菜市場是小農經濟。幾種基本必備的佐料,諸如蔥、蒜和薑等,都是在地老婦人種的。長相雖醜小,但老人家無錢施肥下藥,較無農藥殘留問題。西海岸運來的蔬菜,日光若未普照,有些農藥仍會殘留在上面。譬如小黃瓜,看似在地的,也不能太放心,買回來總要日曬一陣,再好好清洗。

至於肉類,半封閉的台東,活體豬隻很少運出,多半是東部人自己食用,適合當做食材。特選澳洲進口的牛腱、牛筯,儘管是自然放牧牛隻,買回來還得再悉心去脂。

當然,最重要的仍是麵條。池上以米著稱,但難免發生盛產過量的窘境。如果能調製出好吃的米麵,或許能有效紓解,稻農也受惠。他們選擇池上主產的高雄139研發,以其黏稠搭配麵粉。

麵條成份有米食,下麵的時間往往要久一點,麵條才會在水裡散開,翻滾熟成。這等慢麵,客人必須耐心地等候。緣於此,每下一道煮食,都是精心調製,彷彿每碗都是做給自己吃。但價錢一般尋常,並未因特別功夫而調高。

他們原本要到池上養病,順便輕鬆工作。豈知賣麵做出口碑,被人家視為中年轉業成功。他們卻很了然,人生不多了,接下是贏餘,二天半就已額滿。

最近在台灣旅行,如此知足的食堂,大概就只邂逅這麼一家。

(本文發表於「獨立評論@天下2031.11.10)
Like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

Labels

Followers

Blog Archiv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