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3年6月10日
惠食佳二十年前是廣州一家大牌檔,但到了今天,已發展至北京、上海四家食肆,而且走向高檔。
老闆伍先生文質彬彬,一點都不像是在大牌檔揸鑊鏟出身。他是有心人,眼見傳統粵菜逐漸被人遺忘,便花了不少心機,弄了兩晚古老粵菜,邀請港粵飲食界試菜給意見。
炊豬頭、燒肝腸、焗禾蟲、紙包雞、葱油散丹、瓜皮蝦、玉簪田雞、文園百花雞、蝦醬豚蹄,豬油肥鯿……兩頓晚飯,連單尾,大大小小吃了近四十道菜,主人和員工花的心思不少;困難之處在於──大部份菜式雖然很久之前流行於一畤,但現在幾乎是「無中生有」的,因為到了今天大都沒人在做,甚至連廚師也沒吃過,他們按照古譜,尤其是《美味求真》,摸索去做。
三十多道菜,有成有敗,吃得大家都稱讚的,是「玄龍吐珠」,海參發得正「夠身」,不綿不硬,卻很入味;酸梅子薑鴨用了西式做醬汁之法,醬汁弄得細而滑,有精緻感,味道卻飽足;鼎湖上素用足三菇六耳,卻不為成法所拘,各菌類分置,眉目清爽,而不是堆成一團;而菇耳火候亦佳,各吃出不同口感。禮雲燒翅亦不錯,炒得乾爽,類似桂花翅,卻風味別具。
不說個別菜式好敗,兩頓晚飯吃下來的總體印象是──有些菜味厚,有些菜味薄;而厚薄,是指味道的飽和度;欠缺的是一種統一和渾然的感覺。分析下來,這正是廚藝人傳和看菜譜做菜的分別。看菜譜做菜的缺憾是,無論手藝或食材的描述都較粗疏,不似人傳人,講究的是門道和竅門。此外,國內曾長期物質缺乏,美食傳統斷層,不似香港,尚有陸羽蓮香,一脈相承;又有不同年代食家監督互動。但伍先生為粵菜尋根的路是走對了,假以時日,必有收成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