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onday 30 November 2009

給米芝蓮補遺

米芝蓮總算肯吸納意見—去年出版時,筆者批評粥麵項下沒理由遺漏了麥奀記和劉森記,今年都收入了,前者還入選評審員推介榜。在杭州酒家接受CNN訪問,說他們未必接受得了紹興雙臭,今年杭州酒家摘了一顆星。

繼續給米芝蓮「補遺」,說說我心目中應推介的食肆—

新漢記—西貢的六福飯館獲一星,粉嶺的新漢記風格相近,都是供應海鮮和客家菜式,但新漢記的菜牌起碼比六福大了一倍以上,出品質素則有過之而無不及,是現在少有的具個性和風格的食肆,對我來說,比九成九的酒店中菜有趣和好吃得多。

粥麵當中,吃粥,我以為首選是吳松街的和味,他們的粥底稀稠合度,又十分滋味,尤其善烹以魚作料的粥,魚骹粥是其中最佳者。麵食,天后華姐清湯腩不容忽視,他們的磞砂腩河粉味道真且醇;遠勝同類。

細 翻米芝蓮,叫我大吃一驚的是—九龍城食肆數以千計,竟然沒一間入圍,顯然在他們編寫的美食地圖中消失了。九龍城食肆中,該入圍的起碼有兩間,其一是清真牛 肉館,此店叫好又叫座,永遠要等位,所出牛肉餅,可入港式小吃的三甲。創發是歷史悠久的潮州菜館,出品很穩定,菜牌也大,該是香港最具代表性的潮州菜館。 米芝蓮倘繼續漠視九龍城,後果可能是「自絕於香港人民」。

潮州菜館中,不能忽視的是灣仔道的生潮軒,此店老闆日日開車到鴨脷洲採購海鮮,許多食材天天由潮州運到,鹵水鵝是香港最佳。

越南菜最精緻者當舉赤柱的Saigon,而牛肉粉做得好的,是中環的芽莊和大佛口的越旺。

以上所舉食肆,大都有個性而獨特,百吃不厭,願米芝蓮的食探去試試,多了解本地人口味。

Sunday 29 November 2009

唯靈 風月梅花宴

友儕中好事之徒要搞一頓「塘西風月宴」力促區區組局。余生也晚,未得及見香港公娼時代塘西風月之盛。

依稀記得五歲左右曾隨先父去陶園酒家飲花酒,香港淪陷期間也去過山道的「導邊社」吃「大雞三味」、「生炒糯米飯」—在每人每日配給六両四米的歲月已是奢食!說實際經歷連「風月宴」的邊也摸不上。

不過自小從父執輩口中倒聽過不少風月事,故對風月宴可也略知一二,尚可勉強應命擬出一張「風月梅花宴」的菜單:

①紗窗邂逅

②月滿秦樓

③鳳入羅幃

④輾轉反側

⑤真箇銷魂。

飯後甜品:玉乳飄香。

「紗窗邂逅」是蟹黃扒燕窩瓤竹笙,伴芥菜膽。竹笙象徵紗窗,蟹黃出自雌蟹可稱「蟹后」以諧「邂逅」之音。

「月滿秦樓」是每位拆燴燒鵝羹中置如一輪明月的碟仔蒸白鴿蛋,燒鵝絲配花菇絲、花膠絲、冬笋絲、韭黃、葱絲作羹,色彩繽紛,以喻倚紅偎翠的秦樓館。

「鳳入羅幃」是油泡螺片、雞片伴豆苗。鳳者,雞也。螺諧音羅便是羅幃了。一般筵席稱這個菜為「雪花雞片」,曾是甚為流行的熱葷。

「輾轉反側」是塘西俚語「乾煎石斑」的雅稱。當年塘西妓院並非「即食麵」,客人雖得留宿妓女香閨卻未必能親香澤,孤眠終宵翻來覆去如煎石斑,確是妙於形容。

「真箇銷魂」是從「名士風流」、「臘腸蒸雞」變化出來,臘腸與雞一則象形一則借喻,一拍即合不必輾轉反側矣。

甜品的「玉乳飄香」是薑汁撞奶式雙皮奶,都無不可,惟以即席撞奶更有戲劇性效果。

Saturday 28 November 2009

張建雄 迎接世博的上海食肆巡禮

2009年11月28日

有 半年時間未到過上海的外灘,因為整個靠黃浦江的路都封了,遊客也不知到哪裏去了。要看看黃浦江,只能到外灘三號的頂樓喝杯咖啡,才可以一覽無遺。由蘇州河 邊的黃浦公園,繼而陳毅廣場、金融廣場、延安路廣場,直至十六舖碼頭,全長一點八公里,來回一次,剛好是繞香港太平山頂一周的路程,只是日後將人頭湧湧, 不可能疾步而行,得到運動的好處。目前還是一片泥地,要到明年3月才能交貨,但5月1日就是世博會了,喜歡到外灘逛街的人,可謂望穿秋水了。

嘗嘗新舊金融中心的氣氛

如 今Sens & Bund關門大吉,米芝蓮三星也不夠吸引力,上海食客嘴真尖,多之而起的是Mr & Mrs Bund。午間到此看看,重門深鎖,看來外灘的午市仍然是不成的,中餐西餐日餐都一樣。最好生意的可能是舊滙豐大廈二樓的咖啡廳,此處位於大樓中心,內庭 還是1930年的模樣,在此喝杯咖啡,嘆件西餅,可真享受到上世紀三十年代的金融中心氣氛。滙豐未買回此大樓,可真走寶,在美國的損失,可以買回多少幢舊 址!如今在外灘吃法國餐也只有去Jean Georges了。在此看看陸家嘴的金茂大廈,它不如上海國際金融中心之高,而正在興建的上海中心,將會更高,上海真是會不會陸沉呢?上世紀九十年代的陸 家嘴大計,早已被超越,食店更不可勝數。

上海人如今講實在

上海人吃飯並不是海派,那是古代的事,如今最講究實 在。為了迎接世博,新食街有雲南路的店,而在一號的清真老店「洪長興」,更以新面目迎人,寒流一至,涮羊肉者更多,他們的頂級上腦羊肉、雪花牛肉,可以吃 完一盤又一盤,但消費仍在每位幾十元而已。另一家其門如市的是只有十年歷史的「黃家傳菜」,由仰光店開到唐越店,以金牌水晶河蝦仁、薑葱炒膏蟹、家鄉鹹蹄 膀、蒜茸帶子、脆皮乳鴿作招徠,訂位可不易。此店兼營婚宴,以1988元一席為號召,在上海可算價廉,一般酒店由3888元起,當然今日以全包宴為號召, 送婚房,包接送、化妝、全場攝影等,此等服務早已全球化。

陽澄湖蟹vs太湖蟹

上海大旺,新亞舊侶老鄧亦來湊 趣,由管郵船改行經營旅館,今年來虹橋開發區買了玉屏賓館,改名君麗大酒店,新亞老友當然打折。午間廣東式自助餐68元供應,香港師傅,單是蝦餃、燒賣、 排骨、叉燒已夠本,何況再加小菜任點、粉麵隨意,日後不必去農圃了,反正做熟客,無蝕底。不過要吃陽澄湖蟹,可未有供應。實際上今年陽澄湖蟹特貴,連一向 以經濟實惠的虹梅休閒街的「請請請」,四両雄蟹也要128元一隻,老闆娘推薦吃太湖蟹好了,一隻四両多,才收48元,反正誰也分不清是真是假,各來一隻, 也分不出誰的白膏好一點。保險點去虹橋迎賓館的新光蟹宴,有點準頭,但價格不菲。原來迎賓館兼營外包服務,此日在幹部教育中心吃午宴,水準甚高,原來是吃 迎賓館的手藝,價格當然理性多了,不過看陽澄湖直銷價格,四両者50元,四両半者62元,五両者111元,五両半者160元,再大者面議。今年吃貴蟹,在 上海也逃不了,通脹來了乎,反正上海市面極佳,「保八」一定成功,市民只好付高價了。

上海菜外省菜齊迎世博

在 上海走大眾路線的大型餐廳生意仍是好的,諸如小南國、皇朝,其門如市。走高價市的有名豪海鮮、西郊五號,亦自有其公司客戶,近二十年才聞名而又一路興旺的 上海菜如天平路吉士、肇家濱夏麵館,石門路波普則搬到虹梅休閒街,再近期點如果園路的福一零三九、延安路旁的逸谷,格調則更高點,可以宴客,各有其特色 菜,純上海風味。外省來而成功的則有川菜巴國布衣、貴州黔香閣、台灣鼎泰豐、台南擔仔麵、真的好,都已打好市場基礎,迎接世博開幕。最新的In Place則是在外灘友誼商店舊址上的半島酒店,二時至五時的英式下午茶,雖然沒有英國殖民時代風味,可是樓面夠高,點心比香港更精致,可以一坐。

Monday 2 November 2009

冰室舊風情 唯靈

二次世界大戰之後,香港不知始自何時興起一片「作大」之風,也即是市井流行語所謂:「舢舨充炮艇」。

老老實實的「冰室」、「咖啡室」紛紛換上堂皇的稱呼,搖身一變成為「茶餐廳」;海鮮食肆、火鍋店子哪怕只有兩千方呎地方也稱「海鮮城」、「火鍋城」。這股「吹牛作大」之風被創作奇才在樓盤命名和廣告方面更發揮得淋漓盡致,教人嘆為觀止。

四五十年代的冰室與咖啡室多以「檀島咖啡、西冷紅茶、香滑唂咕」為號召,「紅豆冰」、「雜果冰」、「菠蘿冰」是我們兒時恩物。

年 輕一代只知有「朱古力」,根本不知「唂咕」為何物,其實兩者都是可可豆 cocoa 的製品,西班牙人在中美洲發現帶回歐洲,在十八九世紀成為英國中下階層風行一時的飲品,於是在英國殖民地香港也亦成為時尚。我小時候也常喝,因為大人認為 咖啡性帶刺激與熱氣,非小孩所宜。

五十年代初期始,冰室和咖啡室漸趨成熟,增添了好些可口的飲食,如新鮮出爐的「蛋撻仔」、「西多士」、 「焗芝士多士」、「炕底三文治」、「克㦸」、「班㦸」、「一元早餐」:火腿通粉、牛油麵包、腸仔煎雙蛋、咖啡或茶。中環舊萬宜大廈電車路一角蘭香室的咖啡 香和蛋撻香是老中環人難忘的集體回憶。天天下午,門前買蛋撻的人龍更是中環的風情畫。

「西冷紅茶」的名字似乎有點古怪,其實不過是 Ceylon 錫蘭的港式中譯,錫蘭即今之斯里蘭卡,是與中國、印度鼎足而立的三大產茶區。

除了咖啡、奶茶、唂咕、阿華田等甜飲之外,當年還相當流行鹹味「牛肉茶」,那是用瓶裝濃縮牛肉汁稀釋的方便飲品,有些地方索性就用它的商標名稱 Bovril 叫作成「保維爾」,加些胡椒粉喝,相當可口。

肥燶瘦.焾甘笋 唯靈

老友茶敍話舊說起蓮香,區區印象最深刻的是大道中時代的「免切肥燶瘦叉飯」,後來它搬遷到威靈頓街後便少去了。

叉燒以半肥瘦脄頭肉燒烤到有帶焦「燒口」者為上品,而今的「瘦肉型豬」脄頭肉缺少脂肪,便頓失「肥美」的神韻!

記憶中的美食,還有大道中建國酒樓的「叉頭飯」,那是焦黑的「叉燒頭」,即叉燒末端最接近爐火的部位—也有稱之為「叉燒嘴」;吊燒之時,脂油向下流,易於搶火,故特別易焦。

「叉頭飯」的「叉頭」焦黑如炭,賣相十分輸虧,未解箇中滋味者多不敢輕試。但如區區般認為是難得雋品者,也大不乏人。說來奇怪,「叉頭飯」似乎是當時建國獨有,不但未在其他地方吃過,就是後來在禮頓道的建國也沒有了蹤影。

當年建國所在的地方可算是「吃喝玩樂中心」,酒樓、夜總會、舞廳、波樓、西餐室俱全,低層還有「四大公司」之一的中華百貨公司。

區區素恃齒力不錯,吃叉燒飯喜歡原件免切,大口咬嚼倍添妙趣,一見薄切全瘦叉燒便倒盡胃口,因為喚起小時候生病之時煮米粉的戒口餸回憶。一回要了個「叉燒炒滑蛋」,結果全剩了叉燒片,可見人同此心並非個人偏見。

每個人心目中都有些特別喜愛的「心頭好」食物,無分貴賤,甚至可以很簡單。可是「合心水」者也不易得,例如:通街滿巷的叉燒何處有「肥燶瘦」者?

一天岳母娘來電,說很想吃許久沒吃過的煮焾紅蘿蔔,便煮透了紅蘿蔔片,加些「鯪魚青雞子丸」,着菲傭帶去孝敬她老人家,她說比吃魚翅燕窩更窩心。

所謂「雞子丸」是像「雞子」般大小的長形小丸子,而非乒乓波那麼大的圓圓魚球,方便老人家易吃也。

青黃不接 唯靈

報社轉來一位宗兄的來函,他看了蕪文之後也來談談排骨,提及一回在大良清暉園點「梅子排骨」廚房竟不知「梅子」是何物。在「美食之鄉」竟然有此失禮之事,確令區區這個順德佬為之汗顏。

近年廚務隊伍最嚴重的問題是出現斷層,老少兩代青黃不接。清暉園自老將康海那一輩離休之後,區區已漸疏離,因為與改革開放初期相比已變得面目全非。遙想當年在荷池水中央涼亭小宴吃炒水魚、煎魚嘴的美味,已是此情難再。

最後一次吃康海親自炮製「龍虎鳳」已是十餘年前之事。老老實實一副三蛇、一隻老貓公、一隻竹絲雞,拆了肉,蛇骨、貓骨、雞骨熬了濃湯,蛇皮、蛇臟悉數一爐共冶同燴,配料只有冬菇、魚肚、薑絲、木耳,樸實真純的風味與誇炫用料名貴,刀章幼細的城市派「太史蛇羹」大異其趣。

順德的魚肚不是香港海味舖的海魚魚膘,而是鱅、鯇、鰱之類體積較大淡水魚的魚鰾外層,油發之後香滑可口風味猶勝時下蛇羹的所謂「花膠」。

對年輕一代香港人而言,吃貓食狗是文化震撼—在匱乏型經濟的農業社會自有其不同飲食文化。個人一向雖不提倡也不太熱衷此道但也持較開放態度,並不以為是什麼野蠻行為。

近二十年很少吃「香肉」,因為愈來愈覺羊肉比狗肉更為美味,生嫩的烤羊鞍 Rack of Lamb 與慢烹的煨腍羊腳 Lamb Shank 的非凡滋味實非「滾三滾神仙企唔穩」的狗肉可比。

且撇開西餐不論,就是中菜的南北風味羊饌也美不勝收,例如「雙冬羊腩煲」、「京葱炆羊腩」、「大葱爆羊肉」,以至「手抓羊」,「涮羊肉」也各饒高妙滋味,何必向「人類最佳朋友」打主意呢?

Labels

Followers

Blog Archiv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