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3年5月20日
朋友組團去潮州覓食,我跟着去。
從深圳開了兩個多小時車就到汕尾。到西閘漁村吃午飯。吃了十多道菜,大部分都平凡,只有兩道不錯,其一是燒雞,雞味濃郁,調味亦佳,是這裏的招牌菜;以前這裏的雞每隻賣百多元,但出現H7N9之後,每隻只賣五十元,從事飲食業多可憐!其次是粿汁──將蝦乾、菜甫、芹菜、瓜……在大鑊中熬湯,然後在鑊緣澆米漿,米漿凝結後變成粉條浸在湯中;湯味頗鮮,又融和了米漿,加上粉條,口感味道很鄉土很特別。
晚上到海記吃牛肉火鍋去。
早兩年已經來過,現在他們同樣的紅火──街上擺了兩張大枱切牛肉,最熱鬧時,刀手有十多人,每天賣牛肉可達二千五百斤,現在正在籌劃新店。
這晚吃了一碟牛肉又來一碟新的,也不知來了多少個部位,好像永遠來不完似的;牛肉無窮,胃納有限,最後還是投降,把吃不完的牛肉拿到鄰桌去。
牛肉當然好吃,但我上次吃就有些疑心──牛肉都太嫩了,無論什麼部位都是同樣的嫩滑,有點Too good to be true;而過去一兩年,我牛肉吃多了,有時一次同時吃八個不同部位,比較之下,同樣是黃牛,香港吃到的口感和味道層次都比較豐富和自然;而海記的牛肉較為平面化,肉味也稍薄,有人工化的感覺。大膽懷疑,海記所用黃牛,會不會餵了激素?
翌日早上,剛吃完早餐,十點半鐘就去吃午飯,吃的是滷水獅頭鵝。店子叫烏弟鵝肉麵,是張新民先生介紹的;鵝肉又肥又嫩,滷水味道豐厚,的確好吃。張先生解答了我的一個疑問──深圳有潮州店一個鵝頭頸就賣上千元,原來那是養上三年的鵝,而老鵝只吃頭頸和掌,肉不堪吃。三年飼料耗多少?
打冷.響螺
汕頭晚飯,到一家叫富苑的食肆「打冷」。門口端的架勢——七、八米長枱堆滿食物,香港任何一家潮州店與之相比都顯得小兒科了。圍着看食物、挑食物的人也多;人氣盛,食物流轉快,自然新鮮。吃了幾種魚飯,好吃,但香港都吃得到,沒新鮮感。最特別的是一種叫「大頭」的貝類,看起來像薄殼,但大一點,吃起來很鮮嫩。其他小碟,尤以豬大腸炆得夠腍又夠味,此店旺得有道理。
長路迢迢到潮州來,光吃打冷做晚餐實在意有不足,便跟朋友離大隊溜走了。
召了部的士到建業去——儘管好些人都說建業今不如昔,但我找不到更好的去處。
沒有煎鵝肝,只有滷的,只好退而求其次。多年前第一次在建業吃煎鵝肝,簡直驚艷——入口酥化甘香,好像化成了香液,充盈齒頰間。現在的滷鵝肝也腴滑,只是欠了點香味。
欖仁炒鳥肉,鳥肉是將水鴨肉拆絲,炒得有點乾癟,大家都吃了一兩箸就沒興趣了。
見九肚魚炒鮮百合配搭得意,叫來一試;九肚魚和百合都是味薄之物,就像豆腐炒蛋白,除非加味精,哪有什麼味道?這是道胡搞的菜。
紅燒明皮(鯊魚皮)的汁很多,每位碗上;正確點說,像是羹多一點(看到此物馬上取消了竹笙燉大白菜);味道頗濃郁,我也喜歡切了絲的鯊魚皮的口感。台灣人也愛吃鯊魚皮,此菜倒見出潮州菜和閩南菜的聯繫。
想吃響螺,問侍應該秤多少響螺?她說,該每人一斤,而一斤響螺,只能取得一厚片;響螺平時每斤五百元,今天特價,只賣三百,於是每人叫了一片。
端上來,都厚厚的一大片,這價錢實在不算貴,但焯得太差勁,可能是生了一點,竟然吃不出響螺的鮮味,很是失望。翌日到潮安民園也吃響螺,價錢較便宜,但鮮美得多。
汕頭
說老實話,我不喜歡汕頭。一個絕對不宜步行的城市。在路上走着,朋友說:「令我想起八十年代的廣州。」
市容殘殘舊舊,亂七八糟。
最恐怖是交通。那裏有好些很寬闊的行人道,這本來是好事,但變成壞事的是,摩托車、小汽車為了避開塞車,都跑上行人道來了。小汽車為了繞過紅綠燈,就取道行人道右轉。
走在路上,完全沒有安全感,因為摩托車、汽車隨時會在你身邊出現,而且那些司機還覺得自己有優先權,不斷地響號催你讓路。另外一個惡果是,重型汽車駛上行人道多了,將路面壓壞,到處都是爛路,路無三分平。
因為沒管制,司機響號變成無意識的習慣,車輛都以響號來開路,路面都吵吵鬧鬧的。
不只走路有危險、或被車輛干擾,連逛街市也沒安全感──室內街市,竟然也讓摩托車、小型電動車駛進來,跟人爭路。
香港人更不習慣的是,過馬路,即使行人路亮了綠燈,車輛依然可以右轉。有些城市也有相類制度,但前提是行人有優先權;但在內地,很多車輛都會跟行人爭路,在汕頭尤其厲害;過馬路每次都要冒着生命危險,跟那些司機鬥膽子大。斑馬線更是虛設,沒車會停下來。
坐上車又如何——的士司機看我們是遊客,根本不會按咪錶算錢;最卑劣的是,上車不講,下車時才說:剛才上車時跟你講好是多少錢。坐過三次的士,都算多了錢;都是小錢,不想敗了遊興,照付算了;但心裏不免覺得冇癮。
很烏煙瘴氣的一個社會,在上位者領導無方,而市民又沒修養,不守法又不尊重他人。中國人社會本來就吵髒亂,但有些城巿比過去文明了,好像年頭去青海西寧,印象就比汕頭好得多;來到汕頭,更感到在香港生活實在太幸福。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