014-
近日令我傷感的新聞,不是強國人怎樣影響我們的生活(因為習以為常),不是狼英如何如何(因為都不想再知道),不是佔中(因為無聊),不是反停中(因為更無聊),而是一代美食家江獻珠的逝世。
各位,我想問你,你十一歲時放學做什麼?我就是放學就趕去菜市場,和媽媽一起買菜,然後一起做一家十口的晚飯。
我媽做飯的伎倆並不高超,因為菜錢都不夠,所以每每會想出一起奇異的菜式,也會把前天的剩菜,加昨天的剩菜,加今天的新菜,來個一鑊熟(!)。
沒有辦法,在只有父親工作的大前題下,母親的智慧其實發揮到無窮無盡。我常常獃在廚房看她一頭大汗的做菜,到了某天,我跟媽說,讓我來吧。之後我便經常進出廚房,眾人在懷疑以後,也是把桌上的菜幹掉。
民以食為天作上這裡有了不一樣的意義。至少在於我吧。
往後離家與不同的人交往,祖師婆婆張愛玲的話當然最實在:要通過一個男人的心,要通過他的胃。
往後十多年,我都經常做菜,在一頭大汗之後,看到快樂的笑容,我是有點得意忘形。
直至看了江女士在某周刊的每周專欄,和自己的所謂菜式一加引證,除了汗顏,也只是無地自容。
必須要說,江女士的食譜其實有它的不可能性。我想說的是:食材真的沒辦法可以找全,而做法嘛,她說的三十分鐘,往往是路人ABC你我他的三個小時。要是四個朋友來吃飯,大概要做十個小時以上,才可以大快朵頤。
但後來當我年紀漸大,再看江女士的書,我覺得她想說的並不是做一個好菜那麼簡單,是一個菜種的傳承,是一種執著要吃到一種味道的執著,是一種因為曾經沒得吃,而更多要求更多的基本要求。
當香港已經被連鎖經營所壟斷,而當大家覺得超市就是菜市場,當黃麗梅一再青筋暴現的說:雞有雞味,菜有菜味,其實我們對味道是沒有要求。
感激江獻珠女士,不止是因為她底不平凡的出身和經歷。最重要是,她是美食的gatekeeper!現今世代有多少代替原有味道的替代品?雞有雞粉,菜有菜粉,當然梁也有梁粉。
味道其實是取代不了的感覺。沒有味道,一切不止乏味,其實是我們又在不斷的消失著。
香港的味道,其實所餘無幾。江女士的離世,其實也是一種味道的傷逝。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