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hursday, 1 May 2014

人物:江獻珠 舌尖上的最後貴族

「我覺得自己像一本飲食活字典,食咗咁多年、煮咗咁多年、寫咗咁多年,我慶幸自己有值得年輕人求問的罕有經驗,很樂意跟他們分享種種人間味道。」
八十多歲的江獻珠,是廣州顯赫一時的名食家江太史(江孔殷)最疼錫的孫女,孩童時已吃盡太史豪門宴珍饈百味,最懷念的人間美食,卻竟然是日治斷糧歲月一家人齊齊捱「芋莢煮魚腸」,還有五十年代逃亡香港飽嚐的一口飯。
人人以為這位瀕臨絕種食家的燒飯本領是家傳,卻不知太史公根本不懂下廚,廚房更是小孩禁地。六十年代負笈美國無啖好食,加上40歲那年為味覺受損的患癌母親復刻太史第種種手工菜,江老師才「被下廚」,打開她烹飪的小宇宙,轉眼已近半個世紀,她感謝祖父賜她一條挑剔的舌頭「神器」。
這晚在「留家廚房」,江獻珠吃着由別人復刻的「珠璣小館宴」。太史戈渣、菊花魚雲羹等數道名菜入口,百般滋味在心頭。「傳統需要保育,要人知道幸福的滋味。」曾經滄海的人,說話最有感染力。
記者:鄭天儀
攝影:黃子偉、林栢鈞
戴着小珍珠項鏈和耳環的江奶奶,貴氣侵心。笑起來眼睛瞇成一絲更顯慈祥,令我憶起已逝的外婆,忍不住跟她來個外婆式擁抱,不經意間還向她抱怨香港租貴趕絕了小食肆,流失幾許滋味。殊不知陽光老人永遠釋放正能量:「好事吖,更多人留在家中煮食,一家人簡簡單單就好,外國人個個都會露兩手。」果然是「身出書香世家深明大體」,歲月穿在這太史孫女身上,彷彿都變綾羅綢緞。
7月將離港回美定居的江獻珠,最懷念的不是香港星級食肆,而是大半生留下無數難忘回憶的中大宿舍,以及她最愛流連的大埔街市。「要個女喺香港,我才有機會逛街市。」江奶奶一陣嬌嗲,猶如小孩嚷着要去迪士尼。近年因心臟問題,她已甚少落廚,內功心法都傳授家中年輕印傭。可惜食材今非昔比,再有心機也難烹出舊時的好味道。「食材最緊要,否則神仙難變啊!」就算是投訴,書香小姐仍帶有矜持。
與街市絕緣,江獻珠惟有透過友人送贈的新出版食譜,拉埋傭人一起看肥媽的烹飪節目了解街市行情,解解心癮。美國享的是天倫,由在三藩市的廚藝學院畢業的女兒照顧肚皮,還有兒子和圍着她團團轉的四個乖孫;香港是另一種幸福,和一大班好友飯局交心,筷子傳情,老人家自言最喜歡。「西菜、法國菜都好講究,但沒有粵菜般『滋味(讀May音)。』」說時,紅粉緋緋的江奶奶皺紋也在笑。

太史蛇羹留名 典當為請客

論菜式之講究奄尖,怎能不提江獻珠的祖父?即太史蛇羹的創始人江太史。近大半個世紀,數百粵食家,他無疑是第一人,死後幾十年,大家仍然記得這位「食不厭精」的江太史,江家除了有大廚子外,還有西廚、點心廚,幾位茹素的祖母又有一個專用的齋廚娘。「太史第不喜大排筵席,爺爺的飯局只擺一桌,但款客菜式必定極精細、別樹一幟,大酒家名廚會爭相仿效。」江獻珠回憶,祖父很不屑「食平DD」,縱使適逢亂世,江家為了請客寧可變賣古董,太史公一聲令下,江家女人魚貫奉獻首飾加眼淚。管他債主臨門、炮彈橫飛,太史第依舊燈紅酒綠,杯盤狼藉。已改建成「北園」的太史第面目全非,曾經看得江獻珠落淚,聽她憶述往事我想像太史第食風之鼎盛,用膳不只吃排場,而是吃氣氛(ambiance),有《紅樓夢》裏的glamour韻味。
太史蛇羹更是只此一家,坊間的全不算數,究竟又是何許滋味?「蛇羹不是我們有得食,只是阿爺和客人的專利,而且食蛇講氣氛,是很大一件事。」江老師曾經再三求證家中名廚,太史蛇羹與眾不同之處在於蛇湯與上湯要分別烹製。蛇湯加入遠年陳皮及竹蔗同熬,湯渣盡量隔走,調入火腿、老雞及精肉同製之頂湯作湯底。佐料亦一絲不苟,檸檬葉切得幼若青絲,菊花瓣也要新鮮芳香,薄脆是真的薄而脆而非今日的行貨。「今時今日的蛇味不濃,因為現在的蛇品質不同,所以食來食去太史蛇羹只在記憶裏。」
那除了蛇羹,江奶奶最懷念太史第哪道菜?她不加思索答得直率:「不知所謂。當時我年紀太輕,總之有得食就開心,小孩從不能坐主家席,我就坐在旁邊等食。細細個六、七歲我已曉得念《滕王閣序》,阿爺引以為榮,有客人便請我即席念一大餐,之後便有獎賞,所以我比其他疏堂姊妹食多好多嘢。總之好簡單的食物都好好食。」她反而牢記,日治時期家道中落的斷糧歲月,祖母以棄置田邊的芋莢曬乾,混入魚腸和菜煮出來的餸菜,對她而言,那是比吃樹皮幸福得多的天下美食。後來江家逃到香港,太史公於上環集大莊開筆單賣字養活一家,他們終於有一口飯餬口。
江孔殷是名門望族,有12位太太、17名兒女,31名孫兒,十三公子正是才華洋溢的「南海十三郎」江譽鏐。

叔叔十三郎 才子變癡呆

自小饞嘴的江獻珠記得小時候經常跟十三叔和十一姑姐看大戲,但小腦袋志不在戲,覬覦的是可口零食。談到在精神病院鬱鬱而終的十三叔,江獻珠眼神閃過一陣悲慟:「佢好聰明,好好記性,是個非常和氣而幽默的好叔叔。教書先生用錐記下要他背的內容,他走出花園玩完回來就識念。」江獻珠說不知他當年是失戀自殺還是被人推落火車跌親腦袋,自此便神志不清,到處流浪。
「六十年代他在精神病院留醫不時會打電話畀我,說的都是天花亂墜的國家大事。」江獻珠記得當年意氣風發的他撰曲時,既不用字典,亦無參考書,一切盡在腦海中。那十三郎對食又是否有一番心得?我問。
「家道中落,阿爺都不敢奄尖,何況十三叔?」江奶奶說。今日,她的飲食態度也有轉變:「年紀大不敢胡亂放東西落肚,淺嚐即止。」
「年輕時不是甚麼都食,而是甚麼都冇得食,不是時局動盪就是住在國外找食不方便。」在香港這幾年,傭人放假的日子江獻珠最常去尖沙嘴福臨門,鍾情要預早訂製的魚雲羹及炸雞,或者去就腳的沙田馬會食乳豬。至於在美國矽谷,江老師更少外出用膳,有時是女兒煮好西餐孝敬母親,偶爾跟學生飯局。
江老師40歲才真正入廚,可謂大器晚成。究竟廚藝靠天份還是後天努力?「天份更重要,勤力其實都煮不出甚麼來。」她高度讚揚「留家廚房」的劉健威及劉晉父子為飲食界保育傳統粵菜,尤其推出「珠璣小館宴」復刻她幾十年來的心血。「從來我沒有師傅和食譜,只憑一點先入為主的口味記憶……投入了燒飯這一行。」
很多老人家舌頭不靈,江老師自言好彩,縱然要聽醫生話食得清淡,平日是蒸和灼為主的多菜少肉,但依然可以品評自己出品的味道,她笑謂是一種福氣。耄耋之年,江獻珠顯然沒有半點風燭殘年的感覺,反而活得很滋味。

太史第名菜 道道珠璣

「留家廚房」與江獻珠合作推出「珠璣小館宴」,復刻已失傳太史府刁鑽滋味,挑選的菜式都是江老師的最愛,並且以食材簡單功夫多多見稱,從中重塑傳統粵菜久違了的味道。菜單中有九道菜,包括:太史戈渣、炒桂花素翅、菊花魚雲羹、江南百花雞、杏林春滿、三豉蒸斑球、腿汁芥菜、鮮菇辦伊麵,以及杏汁南瓜紫米露。 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

Labels

Followers

Blog Archiv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