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2011年01月11日)
農民是最厲害的管理人。農民管理的,並非工廠或辦公室,而是天人之政。農業的力量,不是來自煤炭、石油或電力,而是來自亙古的太陽,來自地球的公轉與自轉。如是,有日夜四季,有春耕夏耘,秋收冬藏。此中,有旱澇、豐歉、疫病、喪葬等風險,農莊每日面對萬物與人的生死枯榮。認真種過田,便知道中國古人何以號稱以農立國,而未受學校教育的農民,可以隨便揭竿起義,取王位而代之。近代資本開發之後,農民也可興辦工業而成就輝煌。
中國早在春秋戰國時期,已有旺盛的商業和富可敵國的財閥——這也是歷代帝王總說要裁抑商人權力的原因。古人說以農立國,並非說是小農經濟,而是要用治理農業的天人合一精神來治理國家。天子祭天封禪(祭地),任命天、地、春、夏、秋、冬之官,此謂之禮治,漢朝稱為神道設教。說這些,是為了解釋何以有臘鴨,而無臘雞。這是我童年在元朗農村的思考了。雞肉鮮而不厚,故此農民食雞要下鹽。
白切雞一定要點豉油,雞肉醃鹹了,味道更濃郁起來,於是農民有鹽焗雞和鹹雞,後者只是食剩的雞肉,撒了粗鹽,醃鹹過夜罷了。江南有醉雞,廣州有太爺雞(煙燻雞),然而卻無臘雞。
雞毋須臘,臘鴨卻大行其道。舊時的鴨除了食五穀飼料,也食河塘的魚蝦和螺,鮮鴨肉的味道本已濃郁,何須再臘?
少年農民的頭腦,想到答案了。雞養於雞舍,可以度冬。鴨群養於水邊的鴨棚,不能度冬,尤其是北方冬寒之地。冬寒之前,必須殺鴨,大量殺鴨,只能將之臘乾保存為儲糧,餘者行銷外地,這就是農政。早年香港的臘鴨,來自粵北及江西,江西南安的稱為南安臘鴨或南安板鴨。產自江西大庾縣城(中共簡體字推行之後於一九五七年改成「大余」),明朝稱江西布政使嶺北道南安府,故名南安鴨。舊時臘鴨在南安醃了,掛船南運廣州,沿途再經風吹日曬,味道濃厚。南安鴨肉結實,骨骼小,醃製之後壓板,成了圓餅形,稱為板鴨。廣東人叫臘鴨或油鴨,以味香、皮白、肉紅及滴油者為佳。
六十年代仍是嗜食醃物的年代,也有調侃的諺語,如鹹魚是死屍,掛臘鴨則是吊頸。當年很少發現死屍,也很少人自殺。新聞說大陸考古發現樓蘭乾屍,漢代的金縷玉衣也來港展覽。冬日,茶樓門面掛了臘肉臘鴨,藥材舖展出藥用的祁蛇餅和食用的柿餅。
那是一個尊重封藏糧食的歲月,往後是不鮮不食的游水海鮮與「築地直送」的迷狂了。
Monday, 10 January 2011
Subscribe to:
Post Comments (Atom)
Labels
- classic fetish (102)
- culinary culture (18)
- nostalgia (58)
- receipe (35)
- traveloque (81)
- venue (73)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