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uesday, 24 August 2010

飲情食趣 唯靈 舊華人行食事

2010年6月18日

與雜誌記者談舊中環飲食風貌,她問起張愛玲有篇文章提過的「青鳥」,究竟是在哪裏?

區區知道那是指舊華人行的美利權,英文名為Blue Bird。也許張愛玲當時叫慣了英文名不知有美利權這個中文招牌,故行文之時把它寫成「青鳥」。

在二次大戰之前,Blue Bird該是時髦的高格調去處,但到六七十年代顯然已無復當年,雖然比起電車路的那些「豉油西餐館」稍高一線。

提起舊華人行,自然想起Jimmy's Kitchen和樓上有空中花園的大華飯店(Cafe de Chine),在英國殖民地不用英文而用法文的洋名,非常突出。

據說大華飯店最初原為外省菜館,但我們在六七十年代經常光顧的時候已走粵菜路線。在當時可算相當新派,午市點心有「芝士焗意大利粉」,薄薄的一層也要幾塊錢,以當年時價已不便宜了。

大華飯店與美利權都隨舊華人行拆卸而消逝,Jimmy's Kitchen遷往雲咸街繼續經營,轉瞬又三十年了。

說起舊華人行怎能忘懷大門口那檔陳意齋和它的滷水鮑魚,蝦子紥蹄,魚皮花生?

那時候去皇后、娛樂戲院看電影,先往陳意齋秤隻滷水鮑魚,切片也得花二三十塊,那些禾麻起碼也有鴨蛋那麼大,比而今大款豪客動刀動叉去鋸的「三十頭吉品」體面得多!

區區說起小時候挽個竹籃上街的「一毫兩味滷味佬」也有滷水鮑魚,年輕一輩以為是「天荒夜譚」。據南北行老行尊說,在戰後四十年代,日本乾鮑每擔(一百斤)的大盤價不過七八百元,即七八塊錢一斤而已。誰會想到幾十年後身價竟然會高漲千倍?

被稱為「美鮑」的罐頭鮑魚,當時也要三幾元一罐,而今市價倒也只是百餘倍而已。

2 comments:

  1. 外祖父曾是美利權經理,家母常說起BLUE BIRD一二事,包括外祖父說SHERBET用冰做,不夠用牛奶做的雪糕有營養…

    ReplyDelete
  2. 請問美利權及BLUE BIRD中英文店名由來?美利權字號是叫冰室還是餐廳?為什麼中英文店名無甚關聯?

    ReplyDelete

Labels

Followers

Blog Archive